当前位置:首页 > 未解之谜 >

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

来源:奇闻呀(www.qiwenya.com)时间:2022-08-03 10:12作者:手机阅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我们将他尊为创新的天才,也因为他的诸多错误而毫不留情地嘲笑他。19世纪90年代,弗洛伊德构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但是,随着对该理论的不断发展,他经常改变观点或变换方向。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史中,偏离核心理论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都十分怪异和荒诞,令人吃惊。我们在此列举10个例子,看看弗洛伊德最奇葩最醉人的几次跑题。

10.编织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弗洛伊德有关女性的观点非常居高临下且带有厌恶色彩,尽管他也主张让女性加入他的行业。他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情感上更易空虚,更需要关注,更易患神经症且更易歇斯底里,较少受到道德意识的影响,更加消极并且更加自恋。他提出很多理论,对个人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解释,那些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滑稽荒唐。其中关于如何进行编织的理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女性如此渴望关注?为什么她们会在外貌上投入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为了弥补她们天生的性别自卑。女性天生有“生殖缺陷”(她们没有丁丁),因此,由于害怕被完全忽视,她们不得不确保自己看起来十分漂亮以吸引男人的目光。这种天生的自卑,加之野心的缺乏,导致女性几乎没有对文明的进步作出任何贡献,除了一项麻烦的发明——编织。为什么是这件事呢?女性热衷于发明编织,当然是因为羞愧。说白了,她们没有看到世界各国男人发明的了不起的东西,也没有因为自己对历史毫无价值而感到羞愧。相反,她们潜意识里想隐藏自己令人羞耻的“阉割”,因此便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看待自己的阴毛。弗洛伊德认为,因为身体上的缺失所带来的羞愧感,女性想将自己的阴毛编织在一起,从而更好地隐藏她们的缺陷。精通编织技术以后,女性继而创造了编织艺术。当然,事实上,女性已经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并作出了无数卓越的贡献。不幸的是,由于弗洛伊德对女性的贬低,官方的历史书籍忽略了很多女性的成就。9.弗洛伊德的上帝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弗洛伊德关于上帝的理论十分有趣且影响深远。这位著名的犹太“精神分析之父”认为,犹太教与基督教中上帝的概念来源于一个更古老更原始的父亲形象。这个凶恶的独裁父亲来自于弗洛伊德“原始部落”的概念。原始部落实际上是远古的石器时代部落。他们生活在一个大男子主义者的领导之下,这位统领将所有的女人都占为己有。部落的人十分害怕而不敢挑战他的暴政,他们不得不压抑性冲动与攻击的冲动,像孩子似的服从与依赖于这位领袖。但在某个时候,部落人民挣脱束缚的渴望达到了临界点。这种渴望逐渐演变成集体的希望,即粉碎领袖假装的全能外壳。这个父亲的儿子们可能逃跑并通过同性恋获得独立。然后他们可能又回来杀死父亲并把他肢解,以巩固他们新获得的独立。此后,他们感到愧疚,并希望能重新获得父亲的庇护。后来在某一时刻,这位全能的父亲形象演变成我们称之为上帝的抽象实体。整个原始的戏剧性事件逐渐被构建成一个文明的信仰与崇拜体系。现在很多人在参与圣餐时仍然像肢解被杀死的上帝。弗洛伊德将图腾崇拜看做这个抽象过程的中间步骤,父亲的形象通常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象征性的丁丁。这种潜在的心理模式保留下来成为人类心理学的倒退部分。如果我们出现了倒退的需要,宗教会满足我们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在宗教影响下的人们像卑躬屈膝的无助儿童。他们相信有一位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会通过团体、司法、救助以及对现存的最复杂问题的简单解答给人以力量。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很耳熟,那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听无神论者提过,这是他们的主要论点。8.弗洛伊德的妄想症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毫无根据的妄想症是众多精神疾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自然,弗洛伊德对此也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出于某种原因,他把妄想症看作是无意识的同性恋欲望的一种映射。(也许在他身上也反映出来了一些?)同时他也认为这种妄想症有可能是保护自尊的一种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的妄想症理论中,只有这一个观点在今天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精神分析学家基本上放弃了弗洛伊德原本关于妄想症的理论,相比其认为造成妄想症的心理因素是来自长期压抑的同性恋倾向,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心理因素大部分是来自童年的心理阴影。这样的解释看起来要比前者更有几分道理,因为大部分患有妄想症的人都常幻想有什么人或物会随时攻击他们。但如果从一个纯粹的科学角度来看的话,导致妄想症的心理因素还尚不明确。7.弗洛伊德的性诱惑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在弗洛伊德事业的早期,他发现许多患有歇斯底里神经官能症(hysterical neuroses)的女患者都有被压抑的性虐待和精神创伤的记忆。通常来讲,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她们自己的父亲。心理医生们发现,他们的女性精神病患者普遍有一些这方面的抱怨,但在那时候医生通常都会忽略这些,甚至只把这些当作患者们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弗洛伊德却开始认真对待这些对虐待的控诉,倾听患者心声。他在论文中写道:“歇斯底里症病因学”:事实上这些患者从来都不会自发地重复她们的惨痛经历,没有患者会在治疗的过程当中忽然为医师非常完整地描述出这些回忆中的某个片段。唯一一种唤起这些性早熟记忆片段的方法是在解析的过程当中对患者施加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受到患者很强烈的抵触。此外,这些记忆必须被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不可抵赖的是,在意识中唤起这些记忆的过程中,患者也成为了痛苦情绪的牺牲品。对虐待的控诉并不属于心理幻想或伪造事实。当那些回忆在脑海中浮现时,所有童年遭受性侵犯后被压抑的痛苦情感都会涌上心头。弗洛伊德十分确信他可以借此研究出一些宝贵的理论,但同时他也知道这话题是个禁忌,他会受到整个医学界的抨击和抵触。即便如此,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他的措辞仍然十分直截了当,相比起“诱惑”,他更多地用了“强迫”、“虐待”、“性侵”这些词,准确无误地表达他的观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弗洛伊德在1896将他的发现提交给了维也纳的精神病学与神经学学会,同年他先后发表了两篇论文来阐述自己的发现。他的推论反响十分惨淡,而根据当时公众的反映来看,社会对他提出的理论十分排斥。弗洛伊德当时被整个社会所抵触。此外,多年之后,他的小女儿安娜成为她父亲的遗嘱执行人,在处理父亲的来往信函时都会小心地删除掉信中引用该理论的内容。面对这样的社会反响,弗洛伊德公开地撤回了这些理论,并在1905年将其改成人们熟知的“性诱惑理论”:“我相信这些经历,因此我认为自己已经通过这些童年时期有关性诱惑的案例发现了造成神经症的根源……如果读者觉得我实在招摇撞骗,我不会责怪他们……最后,我不得不被迫承认那些性诱惑的案例从来没有发生过,它们只是我的患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直到今天,性诱惑理论仍然备受争议,各种各样的学术争议都指向为什么弗洛伊德最终放弃了这个理论,以及为什么他又如此戏剧性地修改了他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理论。6.弗洛伊德的“双摩西”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弗洛伊德坚定的无神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渐渐发生了转变。经过思考,弗洛伊德开始认为,宗教不仅仅是宣传给意志薄弱的个体的东西,而是一些让人类以新的方式思考并取得新成果的东西。弗洛伊德也开始意识到,在如何鼓励人们更加内省、探索内心世界方面,宗教是有价值的。甚至,比起那些作为“理性战胜感性的典范”、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偶像,他更愿意选择相信抽象的神。相应地,弗洛伊德的最后一本书,《摩西和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堪称富有想象力的推断研究典范。弗洛伊德推断,摩西的故事背后,有两个分开的个体,他们后来合并成为旧约中的同一个人物。第一个是埃及人,名叫摩西(Moses)。第二个是一位米甸祭司,姓名不详。对神话的研究使弗洛伊德认为,圣经的记载出现了颠倒,因为在神话故事里,孩子一开始的父母往往很富有,后来这些孩子被贫穷的夫妇收养,最后才发现他们自己真正的高贵血统。因此,婴孩时的摩西,躺在芦苇做的摇篮里沿着尼罗河飘荡,并不是富有的埃及人发现并收养了他。相反,是埃及人把他放入水中,然后以色列人发现并收养了他。弗洛伊德认为,摩西开始向外邦的以色列人传授一神论教的雏本。弗洛伊德认为,第一个尊奉单一神教的是埃及人,不是犹太人,而摩西的早期犹太教和信仰埃及太阳神阿托恩(Aton)的宗教相似。然而,犹太人很快就对强制性的法律感到愤恨,这种法律由摩西新制的宗教强加于他们,所以他们谋杀了摩西。谋杀后产生的内疚感引发了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喜欢称之为“反应形成”。他们消灭摩西及其宗教的真正意图使他们在心理上非常不舒服,所以他们尝试着说服每个人,包括他们自己,相信与实际相反的意图才是真的,以此来消除自身的不适感。离开了犯罪现场,他们发现了米甸祭司,并让他对他们再强施严格的法律,并恢复了一神论宗教。5.弗洛伊德关于天生雌雄同体的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每个人在人格和行为上都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主动”的方面本质上是男性化的,而“被动”方面本质上是女性化的。因此,弗洛伊德随后认为,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男性化部分和女性化的部分的结合。今天的大多数人会同意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意识到,定义性别并不是像定义主动特征是男性化的、被动特征是女性化的这样简单。尽管如此,弗洛伊德确信,每个人天生都是雌雄同体。这个观点虽然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但通过弗洛伊德一个特别的朋友威廉·费利斯(Wilhelm Fliess)强有力的影响而得以强化。费利斯是耳鼻喉专家,他兴趣广泛,对精神分析也很感兴趣。他在弗洛伊德最成功的时期成为了弗洛伊德最亲密的朋友,两人会互相听取对方的意见。和弗洛伊德一样,费利斯也是雄心勃勃,能够想到一些疯狂的理论。他们一致认为,所有人类都是天生的雌雄同体。虽然费利斯是一个耳鼻喉专家,但是他也开始通过应用自己发明的融合了精神分析和鼻子治疗的奇怪疗法来治疗患歇斯底里症、抑郁、焦虑的病人。费利斯关心的是人类性行为的一般问题。他也认为,鼻子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生Z器(这是他的“鼻反射理论”),这在经期女性身上尤为明显。他让患者用鼻腔吸食可卡因粉,以此来治疗神经病,或者烧灼患者的鼻腔来阻止月经量过多。他甚至做手术移除患者的鼻甲骨骨头。然而,由于男女都出现了鼻腔的变化,所以,根据费利斯所言,这仅仅是“符合我们雌雄同体的体质”。最终弗洛伊德和费利斯之间产生了纠纷,因为费利斯坚持认为弗洛伊德剽窃了他关于雌雄同体的观点,他曾经向弗洛伊德吐露过这个观点,但是没有完全发表。他们绝交了一段时间后,弗洛伊德向另一个朋友写信解释说,费利斯对他的影响体现了自己潜在的对同性恋的渴望,而他最终勇敢并努力地克服了这种渴望,这与患有妄想症的人不同。有趣的是,后来弗洛伊德在与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关系中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4.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动理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有“死亡意愿”的人很容易有危及他们生命的习惯和情况。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死亡意愿”是一种合理的心理情结,但是这与弗洛伊德”死亡驱动”的理论预期略有不同。大众对弗洛伊德理论原意的认识已经走入误区。这一开始是因为从德文到英文的误译,还有一个原因是弗洛伊德本人也为这个理论的发展困惑了好多年。他也只是把这个理论当做救命稻草,而且非常急切地想逃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几十年前就提出了与之非常相似的理论。弗洛伊德很早就确立了他的“快乐原则”(即人对生命、健康、幸福、创造力和生育的积极驱动或本能),这个理论在治疗一战中受到精神创伤的人时变得不明朗。如果他的快乐原则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人的心灵会重塑、重温,并最终在梦中回忆那些致命的可怕事件呢?为什么小孩子也喜欢玩那些黑暗主题的游戏呢?同样的,为什么我们喜欢看那些吓人的恐怖电影呢?死亡驱动是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但他并没有完善这个理论。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威尔士心理学家厄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之后写道:“弗洛伊德似乎已经陷入叔本华理论的怪圈,叔本华认为‘死亡是人的终极目标’。”之后的分析人士更倾向于用对侵略或权力的渴望来代替死亡驱动,它有时候反映在人身上就是个人的自残行为,而不是对直接对其他人施虐。3.弗洛伊德和催眠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就已经开始研究催眠,催眠对耳根子软的人非常有效,因此他对这背后的心理机制非常感兴趣。他在《大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这本书中大致阐述了有关这个主题的理论。这本书开篇讨论了一个明显不相关的主题——爱情。弗洛伊德认为陷入爱情有不同的程度,但是他观察到在极端情况下,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完全理想化,个人的自我就变成了他(她)爱人的意愿。换句话来说,“不论我的爱人想要什么,我都愿意为他(她)做,不管付出多少代价。”这就是爱与催眠相关的地方。当一对情侣已经沉浸在二人独有的世界里,他们彼此的自我就会相互替代,互相给予对方爱。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催眠与此类似,但是催眠师会完全保留他(她)的意愿并将其施加给别人。在被催眠的人身上,被催眠者也是完全交出自己的意志,用来换取别人的意志。(幸好,性没有牵扯其中)。在其他团体中也存在这个强烈的情感维系。一个集体中的一员能完全屈服于集体的意志。然而,人类不是一种群居动物,而是一种“部落”动物。宗教崇拜中经常会出现唯一的独具魅力的领导人。大范围的宗教归结起来就是个人意志的完全放弃。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围绕一个人而建立起牢固的小组关系时,组内的其他成员会回归到更原始、更孩子气的心理状态。他们又回到“原始部落”的心态,把他们的意志完全交给集体的父亲。弗洛伊德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催眠现象与群体动力学中继承而来的古老的生物功能有关。尽管他最后没有把催眠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技术,并且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里,他还因为没有普及催眠术而受到指责。但他还是对催眠非常感兴趣。弗洛伊德也认为催眠与睡眠密切相关,并预测了现代催眠研究中出现的其他问题。2.弗洛伊德与宣泄疗法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精神发泄,指人们发泄情感,据说随后会排解不快。弗洛伊德使用了他早年好友兼同事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教给他的一种“宣泄疗法”。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开私人诊所的时候,他的第一批病人就是由布洛伊尔推荐过来的。他俩合作完成了《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在书中,布洛伊尔阐释了他观察的结论——通过诱使催眠状态下的病人回想过去的负面经历,可以缓解神经症的症状。这项发现致使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都认为神经症性症状都根植于无意识,而这些症状只需要回到意识层面就能得到消除。在弗洛伊德得出更为有效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前,他运用并改良了宣泄疗法,这一疗法同催眠一道构成了治疗神经症的主要方式。后来,弗洛伊德发觉宣泄疗法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疗效不持久,因此他最终摒弃了这一疗法。它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实际上无法找出最根本的无意识的病因,所以效果不能持久。尽管如此,弗洛伊德从未否认过这一疗法的即时疗效,这也是他迈向精神分析学的关键一步。尽管许多医生反对宣泄疗法,认为其只会使病人更加狂躁,但一些精神分析师至今仍在沿用这一疗法。从前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会让病人用言语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但如今医生会鼓励病人用行为宣泄情感,例如砍柴或者打枕头。喜剧电影《老大靠边闪》(Analyze This)就恶搞了“在医生办公室里打枕头”这一场景。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饰演的黑手党老大被医生要求“打枕头”,但德尼罗却拿枪把枕头打成了碎絮。1.弗洛伊德的“宽慰论”弗洛伊德偏离其理论的10个观点人们常说,笑是最好的良药。尽管弗洛伊德并未直接创立有关笑的“宽慰论”,但他在1905年发表的《笑话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一书中提到了这点。在此书中,弗洛伊德试图向我们解释某些事物逗人发笑的无意识原因——其实就是宣泄减压的一种形式。他认为,笑源自我们被压抑的能量,这股长期存储的能量突然释放就能使心情愉悦,舒缓压力。另外,笑话有效地捕获我们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被压抑的性欲,或不合适的侵犯行为,随之以无害的方式将其释放。弗洛伊德还说,笑主要出于三个因素——滑稽、幽默和笑话。滑稽出了一个智力难题让我们去解决,而被压抑的能量会被转移去解决这个难题。它以令我们意外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被压抑的能量则通过笑而释放。就幽默而言,我们的问题就不是出在智力上而是出在情感上。比如,在一个看起来将会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情境中,我们可能会心烦、尴尬或者被激怒。如果最终一切安好,那么紧张感也就付之一笑了。虽然笑话都是提前设计好的,但其中也有自发的诙谐玩笑。这些是更加私人的交流,包括粗俗的笑话、性暗示、种族歧视的笑话或者为社会大多所不能接受的带有攻击性的笑话。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貌似合理,但他并未将精神上的“节能”原理解释清楚。现今许多专家对宽慰论全盘否定,主要还是因为它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假设上。

奇闻呀 WwW.QiwENyA.Com

未解之谜排行